中国急援伊朗!送大批防空导弹?中方回应一句话,意味深长呐

2025-07-26 19:16:45 68

中东军售“罗生门”:红旗-9导弹疑云背后的信息战

标题:红旗-9导弹疑云:伊朗放风,中国辟谣,一场中东信息战正在上演!

英国《中东之眼》的一则爆料,让全球目光聚焦中伊军贸:

“停火协议签署后,中国火速向伊朗运送大批红旗-9防空导弹,伊朗用石油支付! ”这则消息在7月初迅速引爆国际舆论,阅读量48小时内突破4亿。

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的回应只有一句话:

“报道不实。 中国从不向交战国出口武器。 ”

伊朗官方反而持续引用传闻,坚称“导弹已到货”。 一场虚实交织的中东信息战,就此拉开帷幕。

传闻从何而来?阿拉伯情报官员的“精准爆料”

7月初,英国《中东之眼》援引一名“熟悉情报的阿拉伯国家官员”称,中国在伊朗与以色列6月24日达成停火协议后,立即向伊朗提供了防空系统,甚至指名型号为外贸版红旗-9B。 报道细节详尽:导弹用石油结算,数量“足以覆盖伊朗核心设施”,且“美国盟友已知情”。

消息迅速被以色列《今日报》转载,以外交部紧急联系中国使馆要求澄清。 中方24小时内回应,否认传闻并重申原则立场。

三大漏洞:为何说这是一场“舆论战”?

时间逻辑矛盾

停火协议签署于6月24日,若按西媒所称“停火后立即交付”,意味着中国需在几天内完成谈判、运输、部署而现代军售涉及合同谈判、物流协调、人员培训,周期通常以年计。

证据链缺失

爆料人自称掌握“导弹数量”,却拒绝透露具体型号和运输路径。 美方盟友向媒体透露,未监测到异常军备流动;以色列卫星也未发现伊朗境内新增大型防空阵地。

历史记录为零

中伊上一次公开武器交易是2013年。 伊朗防长2024年访华时考察歼-10C战机,至今连零部件都未交付。 若真突破军售红线,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早该在联合国控诉,而非沉默。

伊朗的困境:防空网崩盘后的“绝望试探”

伊朗之释放“中国支援”信号,源于其防空系统在6月冲突中彻底失效:

俄制装备成摆设:主力防空系统S-300未能拦截一枚以色列导弹,F-35战机如入无人之境,摧毁30%伊朗战机(多为老式F-4、F-5),甚至核设施雷达站。

国产武器不堪用:自研“巴瓦尔-373”防空系统实战中射程缩水40%,抗干扰能力弱;米格-29因零件断供全部趴窝。

俄罗斯“跳票”:原定采购的苏-35被俄优先供应乌克兰战场,伊朗用无人机换S-400的计划流产。

伊朗急需外部支援,更需心理威慑。 通过放风“已获红旗-9”,可让对手忌惮突袭代价,为本国军工研发争取时间。

中方的红线:三条铁律锁死军售可能

尽管伊朗抛出“石油换武器”诱饵,中国回应却毫无松动空间:

不向交战国供货:停火不等于和平,伊以仍处敌对状态;

严控两用物资:红旗-9属战略防御武器,出口需多部门审批;

防扩散原则:避免武器流入中东冲突漩涡。

历史也证明,中国在中东军售首选是沙特、阿联酋等稳定伙伴沙特已列装红旗-9,巴基斯坦用歼-10CE压制印度“阵风”战机。

信息战真相:伊朗的“影子武器库”

这场风波本质是伊朗的认知作战:

对内凝聚民心:冲突后伊朗民众对政府防空能力质疑加剧,释放“获尖端武器”消息可提振士气;

对外迷惑对手:模糊信号迫使以色列调整空袭计划,沙特等海湾国家加速升级防空系统;

试探中国底线:伊朗驻华使馆曾暗示“期待防务合作”,中方未予回应。

中国的冷静应对,反而凸显战略定力。 既不否认经济合作(如石油贸易),又划清军售红线,避免被卷入代理人战争。

谁在煽风点火? 三方博弈的“舆论杠杆”

西方媒体推波助澜

《中东之眼》爆料后,欧美主流媒体迅速跟进,标题强调“中国打破中立”,却忽略中方多次否认。

美国“沉默式纵容”

白宫未公开质疑传闻,被解读为借机施压伊朗。 美智库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购买伊朗石油达150万桶/日,创十年新高,客观上缓解伊朗资金压力。

俄罗斯的焦虑

俄媒密集炒作“中伊军售威胁”,实为担忧中国抢占其伊朗武器市场。 俄伊2023年签署的苏-35合同至今未交付。

这场闹剧终将平息,中东的防空竞赛不会停止。 以色列加速部署“箭-4”反导系统,沙特增购美国“萨德”,而伊朗的国产导弹流水线仍在轰鸣。

产品展示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