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陈景润向组织提了三个请求,邓小平批示:一周之内解决

2025-07-27 07:18:53 55

邓小平讲过:“能看出人才的优点,把人才聚拢起来,并且用好他们,这是衡量一个领导成不成熟的一个重要方面。”

邓小平是个特别看重人才的聪明领导,他很在意科研人员过得怎么样,尤其是他和知名数学家陈景润之间的那些事儿。

1983年,陈景润在犹豫了好久、想了又想之后,向党中央提出了三个特别的要求。邓小平知道这事儿后,马上就说:“在一个星期内给办好!”

陈景润到底向党中央提了啥特别的要求呢?他和邓小平之间发生过什么故事呢?还有,数学家陈景润这一辈子,都有哪些让人惊叹的经历呢?

【小书呆子,得遇恩师】

陈景润来自福建福州,出生日期是1933年5月22日。要怎么评价数学家陈景润这个人呢?

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称赞陈景润为“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从这个评价就能看出来,陈景润是个数学方面的厉害人物,在学术界名气可大了。

陈景润家里和数学没啥大联系,他爸陈元仲在邮局上班,他妈不工作,家里还有哥哥、弟弟和妹妹,一家人生活挺不容易的。

爸爸把家里最好的东西都给了大哥,却没怎么管陈景润的成长。

陈景润三岁那年,就开始帮忙照看还在婴儿时期的小弟,那时候,他大哥正忙着读书学习呢。

陈景润虽然没上学,但他天生就爱学习,特别是数学。小时候,他常常趴在地上,琢磨各种数学题目。

而且陈景润的哥哥总会把学到的知识分享给小陈景润,因此,陈景润到了晚年回忆往事时,会说:“哥哥是我人生路上的第一个老师。”

有一次,妈妈无意间发现了陈景润的做法,就劝说了爸爸,硬是从生活开销里省出钱来,让陈景润能去城关小学上学。

陈景润一到学校,很快就显露出了他非凡的数学天分。他对数学特别有感觉,一做起数学题来,就全神贯注,旁若无人。加上他身子单薄,又不爱说话,所以同学们都亲切地叫他“小书虫”。

“小书虫”陈景润在学校老被人欺负,因为他身子弱、家里穷,班上的同学经常动手动脚对付他。

陈景润曾跟妈妈哭着说不想再念书了,可妈妈安慰他说:“儿啊,都怪我们没能力!家里穷才会被人看不起。咱们越穷,越得努力读书,给自己争口气。等你长大了有出息了,别人就不敢再欺负咱们了!”

从那以后,陈景润学习更加刻苦了,没过多久,他就以全校最好的成绩考入了三元县立初中,而那些曾经欺负他的坏家伙,反倒被学校赶了出去。

上初中的时候,陈景润还是很勤奋刻苦,他的努力获得了老师的赞许。

那时候,有个老师原本是东北一所大学的教授,但因为日本人把东北三省给占了,他只好逃到福州,在这里暂时安顿下来。

这位老教授已经过了六十岁,本以为自己的人生就这样到头了,但遇见陈景润后,好像又看到了新的盼头。于是,他常常单独给陈景润辅导,还不忘叮嘱他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另外,陈景润在前进的路上得到了不少好心人的帮助。他们学校里有个老师,是从清华大学数学系毕业的优秀学生。那时候,陈景润学起数学书来特别快,两周就能学完一本,让老师惊叹不已。

从那以后,那位数学老师就开始帮他恶补其他的数学知识,老师说过的一句话,陈景润记了一辈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想要变得强大,数学不发达是绝对不行的!数学可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啊!”

老师的话语深深印在了陈景润的心里,从那以后,陈景润把探究数学的神奇之处当成了自己一辈子的最大追求。

要说哪个贵人对陈景润影响最大,那肯定是福州英华书院的沈元老师。1945年,陈景润凭借高分考入了这所高中,而沈元老师之前在清华大学当过航空系主任,学问做得非常好。

他很欣赏陈景润的才能,经常给他辅导数学,而且,沈元老师对陈景润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门,让他接触到了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那个说每个大于2的偶数都能写成两个质数相加(简单说就是“1+1”猜想)。

沈元对陈景润讲,这道题是近代数学里超难的三道题之一,难倒了好多数学家。就连哥德巴赫,一直到死都没想出办法解决。这道题出现200多年了,好多数学家都一个接一个地努力尝试,但谁都没找到答案。

陈景润对沈元老师说:“我肯定会把它解出来的!”沈元老师瞧着这个有志气的年轻人,心里更高兴了,于是教给了他更多的数学知识。

【华罗庚的知遇之恩】

陈景润的妈妈得了很重的肺结核病,所以在1947年,她还没能亲眼看到儿子取得成就,就离开了这个世界。那一天,陈景润心痛得像被刀割一样,他在这世上最爱的那个人,永远地走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陈景润成功考入了厦门大学数学系。他们那一届,数学系总共就4个学生,结果毕业时只剩下了3个。就陈景润家的经济情况来说,他压根儿没钱交学费。

他挺幸运的,碰上个好时候,毛主席特别看重培养人才,还让财政部门给那些家里穷的大学生发钱补助。

这笔钱让陈景润的压力减轻了不少,使他可以静下心来专心读书。

在厦门大学的日子里,陈景润性格内向,特别喜欢钻研数学。他不怎么和人打交道,成天泡在研究室里和数学打交道,还写出了自己的第一篇学术研究成果。

四年的大学生活转瞬即逝,陈景润顺利完成了厦门大学的学业。那时候,国家的教育工作才刚开始,特别缺老师去教学生。

大学一毕业,陈景润就被安排到了北京四中教书,当数学老师。

现在来看,让陈景润去教中学生,感觉有点浪费人才,不过陈景润自己特别喜欢当老师,很想把自己的学术知识教给学生们。

不过,陈景润天生就怕人多热闹的场合,一到人多的地方说话就犯怵,加上他那口福州腔调挺重,导致好多北京的学生都听不懂他在说啥。

日子久了,陈景润就收到了不少人的反映,都说他讲的内容大家理解不了。

陈景润原本就比较害羞,大家这么一说,他一下子就失去了信心。

学校说:你既然不适合上课,那就去后面帮忙改卷子吧。于是,陈景润就成了专门批改试卷的老师。

陈景润心情糟糕透了,整天都闷闷不乐,加上他从妈妈那儿传来的病,没多久他就生病了。

1954年,学校安排陈景润回到福州老家养身体,这样一来,他的收入就一下子少了很多。生活陷入困境的他,只好去找厦门大学,希望学校能再给他安排份工作。

幸运的是,厦门大学认识到陈景润是个有才能的人,于是让他做了图书管理员。

当了管理员的陈景润,没忘了要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反而对这个问题的兴趣更大了。他在图书馆翻阅了大量书籍,最后从我国有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写的《堆垒素数论》这本书里,得到了一些启发。

陈景润压根儿没想过,自己这么快就被大数学家华罗庚亲自指点了一番!

1956年,陈景润写的《他利问题》这篇论文在厦门大学火了,数学系的许多老师都夸他厉害。在大家的推荐下,这篇文章被递到了华罗庚面前。

华罗庚读完这篇论文后,脸上乐开了花,他对旁边的人说:“这小伙子真棒,脑子灵活,未来可期啊!”

华罗庚对陈景润的三个“非常”评价,让他的命运有了转机,没多久,华罗庚就亲笔写信,请陈景润来北京做客。

于是,陈景润被邀请参加了华罗庚主持的数学研讨会,从此他的学问上了一个新台阶。

1956年夏天,华罗庚和陈景润在北京的西苑饭店碰面了。陈景润瘦瘦高高的,眼镜后面的眼睛显得有些害羞,一见到华罗庚就低下了头,特别不好意思。

华罗庚一看这情形,心里头别提多高兴了,他觉得这小伙子做事稳重,于是便说:“我读了你的《他利问题》,写得真棒,想法挺独到!”

陈景润只是低头笑了笑,没敢多言。到了第二天,华罗庚就把陈景润介绍给了200多位数学研究者,说这小子以后肯定不简单。

然后,在1957年,华罗庚亲自挑选了陈景润进入他的研究所学习数学。陈景润是华罗庚这辈子唯一一个他自己选的学生,这足以看出华罗庚对陈景润有多看重。

陈景润心里特别感激华罗庚,他到了晚年还常常提起:“华罗庚是世界有名的数学家,要是没有他当年的帮助,就不会有我陈景润的今天!”

从那以后,华罗庚和陈景润就成了学术界里非常有名的一对师徒,他们之间的感情特别好。

1985年,华罗庚去世后,那时候陈景润已经没法走路了,但他还是硬撑着要去送别自己的老师。

他讲道:“华老师就像我的亲爹亲妈一样!他对我恩情特别大,我一定得去见老师最后一面才行!”

最终,陈景润是被人搀扶着参加了葬礼。在葬礼上,他哭得撕心裂肺,那场景,让听到的人都不禁泪流满面!

【邓小平重视陈景润】

就算陈景润是华罗庚亲自挑选的学生,单凭这点他也不可能有那么高的声望。陈景润一辈子都在钻研“哥德巴赫猜想”这个问题,正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的解答方法,所以才让他名声大噪,国内外都知道了他。

陈景润那时候为了攻克这个数学难题,日子过得特别苦!说苦其实都不足以描述他的生活状况。

为了做这个研究,他整天都泡在研究所里,几乎不出门。有次他去商店买些日常用的东西,结果因为太久没和社会打交道,好多东西他都想不起名字,只能指着说“这个”或者“那个”。

陈景润为了研究学术,经常顾不上剪头发、洗脸,这已经成了他的日常。因为学习到深夜而被锁在图书馆里,对他来说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有一次,陈景润出门时边走边琢磨问题,一不小心撞上了棵白杨树,他还以为是撞到了人呢,连忙给树鞠了个躬道歉,这让旁边的人都觉得他好像有点不对劲,像是疯了似的。

靠着全身心投入的精神,陈景润在1966年写出了一本很重要的书《大偶数可以表示为一个素数及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这本书有2000多页呢。

这部作品一下子就在国内外火了,让国际数学圈炸开了锅,争议不断!在那个美苏对抗的年代,连两边的数学家都盯上了这位中国数学家,足以说明陈景润有多牛。

那时候,有些外国科学家觉得陈景润的论文不对劲,得不出那个结论;而另一些人则觉得陈景润的研究成果震撼了整个数学界。两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1973年的时候,陈景润自己动手解答了这个问题。他在《中国科学》这本杂志上,发表了关于“1+2”问题的完整证明,证实了自己以前的论文是对的。

这回,世界数学圈就像炸了锅,多年来让数学家们头疼的哥德巴赫猜想,终于被陈景润给解开了。

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在教材里直接用了陈景润的名字,给它起了个名儿叫“陈氏定理”,打那以后,陈景润就在国际上出了名,成了大数学家。

直到现在,陈景润的研究成果仍然是全球数学领域的一座丰碑,没人能够超过,这可以说是他最伟大的功绩。

但这些夸奖并没有让陈景润的日子变得更好,反而给他带来了不少麻烦。

那时候,我们国家更看重数学的实用性,因此有不少人觉得陈景润研究的这东西有啥用呢?又不能帮大家解决平日里碰到的数学问题,看起来也没啥实际用处,所以在国内,当时支持陈景润的人并不多,还有人说他做的是“瞎折腾的科学”。

让陈景润最为头疼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大家对知识分子持有的那些不公平看法和指责。

那时候,大家都把知识分子叫做“不受欢迎的第九类人”,陈景润平时不太关心周围的事情,所以很多人就说他是个“书痴”、“只懂学术的笨蛋”,没少批评陈景润。

陈景润遇到的难题,其实不少学者也碰上过,但他们很幸运,碰到了一个大好人,那就是邓小平。

1975年,邓小平再次走上领导岗位后,第一次出去看望大家,他选择了中科院。他对随行的人说:“听说有个叫陈景润的科学家挺棒的!像这样的能人,咱们得多留意,多关照。”

旁边的人不以为意地说:“那家伙就是个书呆子,没啥了不起的!”

邓小平一听就不高兴了,他反驳道:“什么‘典型的白专’啊?总比那些占着位置不干事的人好太多了!我觉得,要是中国能有1000个像陈景润这样的人才,那可就厉害喽!”

首先得给这些人解决住房问题,提拔他们到领导位置。家里困难的,咱就帮忙解决困难;孩子没法上学的,咱就想办法让孩子去上学;夫妻两地分居的,咱就想点子让他们团聚!像陈景润这样的天才,全世界都认可他的水平,就算有人说他是“只钻研业务不关心政治”,那又怎样?我们应当表扬、保护这样的代表人物!邓小平的话说得坚定有力,十分透彻。

过了十天,胡耀邦遵照邓小平的指示,带着人去看望了陈景润。

瞧着陈景润那六平米的小屋,胡耀邦心里挺不是滋味,连忙吩咐秘书给他换了个宽敞的大房子。他还顺便带了邓小平的话给陈景润,问他:“要不要给您安排个秘书,帮您搭把手?”

陈景润摆摆手,说:“算了,我做科研用不上这个。”

【向邓小平提要求】

陈景润谢绝了邓小平的好心,但他心底非常感激邓小平。邓小平刚重新出来工作,就提出要使劲儿发展数学,看重数理化教育,这让陈景润特别振奋,感觉看到了未来的曙光。

1977年,就在全国科学大会要开的头几天,邓小平特地见了见陈景润。那时候,陈景润犯了气喘,嘴唇干得都裂了,脸白得吓人,还不停地咳嗽。

邓小平拉着陈景润的手,跟他说一定要保养好身体,因为国家和人民都离不开他这样的能人。

邓小平还对陈景润说:“我愿意给你当后勤大管家!”这话让陈景润心里热乎乎的。

陈景润用微弱的声音说:“感激邓副主席,真的非常感谢……”

这次大会给陈景润带来了希望,在那个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陈景润感觉自己好像又回到了年轻气盛的时候,他决心在邓小平的指引下,努力学习钻研,为国家的数学发展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会议结束后,邓小平跟参加会议的科研人员一一握手,当碰到陈景润时,他关切地问:“你身体康复了吧?可得好好保重身体哟!”

陈景润当时激动得眼泪都出来了,一个劲儿地说:“太好了,真是太好了!我太高兴了!”没过多久,陈景润就当上了政协常委,邓小平也经常找他谈心、聊天。

1979年,陈景润得到了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友好访问的机会,让人惊讶的是,在美国待的那5个月时间里,他竟然又写出了一部重要的作品。

他在美国发表的那篇关于算数级数里最小素数的文章引起了很大反响,之前认为的最小素数80,被陈景润缩减到了16,这可是个大突破!

在那五个月的时间里,陈景润每个月都能拿到美国那边给的2000美元工资,但等他回国时,竟然只花了2500美元,这足以看出他有多省钱。

1983年,陈景润碰到了三大难题:首先,他的妻子是名医院护士,他们1980年喜结连理,但妻子一直在武汉上班,还得独自照顾儿子陈由伟,夫妻俩长期不在一块儿,生活挺不方便的。

另外,陈景润住的那房子只有16平米大,这是胡耀邦早些年给他挑的一个研究所里的住处。起初,这空间还勉强够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献资料越积越多,这房子就显得太小了,不够住了。

最后,陈景润年纪不小了,而且身体一直不太好,经常生病,因此他想找个帮手。

陈景润碰到了这三个难题,就给党中央写了封信。他心里挺矛盾的,怕会打扰到邓小平同志,但实在是没办法了,才想出这个办法。

真让人意外,邓小平竟然爽快地答应了!他仔细看了陈景润提出的三个要求后,马上把秘书叫来,吩咐道:“在一个星期内,务必把这三件事给我办好!”

不久,陈景润的太太就被安排到北京医院上班了,政府分给了他们一套一室一厅的旧房子,并且还给他配了个帮手。

在邓小平这位“大后方支持者”的关心下,陈景润顺利克服了眼前的难关,他心里头对邓小平充满了深深的感谢。

1984年,陈景润在外面的时候不小心遇到了车祸,从那以后,他的帕金森病就变得很厉害,再也不能走路了。

陈景润的老婆因为要上班,所以请了个老家来的亲戚,帮忙照看陈景润。

邓小平得知情况后,就让这位亲戚的孩子转成了北京户口,孩子上学的问题随之解决,这样他们就能分出更多精力来照顾陈景润了。邓小平还多次安排专业的医生上门,给陈景润看病和做身体检查。

谁又能料到,这样一个整天忙忙碌碌的领导人,居然还会惦记着一个数学家的身体状况,并且考虑得如此细致入微呢?

看到这里,就明白为啥陈景润的老婆后来这样感激邓小平:“要是没有小平同志的关心,我家先生哪能有今天的成绩,我们家也过不上现在的日子!小平同志走了,我心里跟没了亲人一样难受。别人不懂一个伟人和咱们知识分子之间的情分,但我们自己心里最清楚!”

1996年,陈景润在与病痛抗争了十年后离开了人世,当时63岁。在他快要不行的时候,他决定捐出自己的器官,想着能多救几个人。

国际上为了纪念这位了不起的数学家,特别把一颗编号为素数“7681”的小行星叫做“陈景润”星,以此来怀念他。

陈景润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智慧光芒和学术贡献,会像天上的星星那样,永远闪耀发光!

产品展示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