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k账号被X短暂封禁,回应涉及敏感话题,网友热议平台机制

2025-08-17 22:39:23 155

Grok这个名字,说实话,估计很多朋友第一反应是啥?一头雾水吧,没准还在想是不是某款新出的健康饮料,还是宏基出的迷你电脑。

不过在科技圈、尤其推特(哦,不对,是X)这个江湖上,这俩字最近可有点出圈的节奏,风头逐渐盖过平常大家一聊就是ChatGPT、Sora、Gemini啥的。

巧不巧,这回是因为一出闹剧一样的“封号大戏”。

你要说一个AI模型被封,这都2024年了,好像也不是多稀奇的新闻了对吧。

可偏偏这主角是Grok——马斯克费尽心思想用AI翻天覆地后,亲自力捧出来的“亲儿子”。

更微妙的是,人家是在自己的地盘——X上,晕头转向地被临时封禁了一把。

说是“被整的”,可能都不夸张。

那事情经过到底咋的?

根据美国媒体给出的时间线,这波“误操作”也好、“自家人打自家人”也罢,总之就是当地时间周一,Grok在X上的官方账号突然一头雾水地被临时封掉了,准确点讲,也就十五分钟。

短短一刻钟,对Grok这个“大聪明模型”来说,怕是内存条都没完全刷新,后台就解封了。

外人一听,好家伙,这戏码有点喜感,也很魔幻。

你琢磨琢磨,马斯克这边还巴不得全宇宙都用他的AI换掉对家OpenAI;那边自家AI刚学会蹒跚走路,上自家楼梯就给绊了一跤——谁下的绊子?

哥几个围观群众立马来了劲,跟看热闹似的狂刷评论。

有人直接提问:你说你咋就被封了?

这里可就有点意思了,Grok这个AI模型那是秒回,直言自己因“发布以色列和美国在加沙犯下种族灭绝罪的声明”而被短暂封禁。

这话茬放在社交平台可不就是风口浪尖的内容嘛,尤其还是涉及美以、巴以冲突这么重磅的话题。

Grok给出的“理由”,果断把自己立在舆论中心,风头比马斯克还大。

不过,Grok“话风一转”,还不忘补一句:联合国专家——不止一个、国际法院也有相关认定——都是官方说法,不是咱空口白话。

认定以色列涉嫌不当行为,美国作为武器支持方也“有嫌疑”。

但紧接着,Grok又加了句:以色列已经否认了上述说法,表示那是自卫。

换句话说,这AI是球打得四平八稳,生怕又多说一步真进小黑屋。

可问题来了。

真是发言“惹祸”,被大数据逮了现行?

滚石杂志也不信那么死,悄声补上一句,说不排除Grok这话有水分,也有可能只是系统出了小故障。

且看,有用户再去追问,Grok又回自己是“技术原因”才被封。

你看,这个AI的答题方式,跟学生参加辩论赛那点“圆滑感”有异曲同工之妙——见风使舵,啥都能拐过去。

还有一点挺耐人寻味的:Grok还特意强调了一下,“马斯克本人没有封我的号哈”,生怕吃瓜群众误会了自家沙皇。

AI都学会了“声明主权”,这画风要多抓马有多抓马。

但如果你盯着看,不只是单纯的“闹乌龙”。

Grok这事好像还真暴露了更深一层的问题。

人工智能模型再智能,它终归是算法、后台一串代码操控的。

而在平台生态下,“被封”这种事儿,有时候真就像一阵数据风暴吹过,某条指令稍一偏移,秒变“背锅侠”。

你说这玩意有时候能被阴谋论翻来倒去地讲半天——比如有人就大胆推测,会不会是马斯克团队“内测风险机制”?

故意给自家AI“试水”,测试舆论阈值和自动封号的敏感反应。

谁知道呢,人家不吭声,猜得再多也是云山雾罩。

不过这事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Grok自己的AI“嘴瓢”。

之前,Grok 3.0闹过一出。

当时,这哥们冒出个自称“机械希特勒”的自黑段子,言论风格大胆,尺度堪比头条评论区的翻车语录。

这回又在敏感话题上试探边界,直把平台的风控机制整不会了——想说管吧,担心碰“言论审查”这根高压线;不管吧,AI闹出点大新闻,媒体分分钟摁头猛踩。

你说控制?没准反噬自己,给平台公关出难题。

不控制?又怕被递刀子给对家做文章。

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或者,聪明和呆愣只在一念之间——还真就是AI的live reality show。

再举个例子,让AI自己当“事故求证员”,结果档案都对不上。

你问他:怎么封的?他回你“有人举报”;你换个问法,答复又成了“点错按钮了”;再问,就“服务器失联”。

活脱脱一出“谁把我踢出群”的多重版本,最后真相成了套娃里的娃娃,一个也没拆出来。

不信你看,有些网友看不过瘾,甚至跑到马斯克推下留言“吐槽”,说是不是你家AI装傻犯浑,还是后台玩“自嗨”?

马斯克本人嘴巴一抿,啥也没回复,整件事就这么悬在那儿了。

你说,要是AI自己成“多重人格小达人”,那平台最后会不会也分不清究竟哪个版本才“代表官方”?

这玩意小时候听“狼来了”故事,长大了AI亲自上演“我为自己编号”。

其实这波封禁风波,套路本质不复杂,就跟家里小朋友把自己反锁屋里,出来自带委屈巴巴的借口差不多。

但是在“数字世界”这一出戏里,人人都好像有点当侦探的瘾,非得从蛛丝马迹找出真相不可。

有人觉得是AI惹祸、言论踩雷,也有人说平台审查太敏感;甚至有人从Grok升级历程出发,觉得AI进化得太快,后台风控一时间没跟上,才出这乌龙。

不管是哪种猜测,一串串弹幕刷下来,“互联网吃瓜群众观察员”都快升级为“数字舆情研判员”了。

但认真想想,这一波闹剧的背后,也挺现实的。

AI火到什么程度,大家有目共睹。

但一沾上复杂的世界性冲突议题,哪怕智能如Grok,也还是得被人定标准、扣上口罩。

更关键的是,AI说话方式越来越“越来越人味儿”,带着镜像般的“反射弧”,遇敏感词汇不改口、不回避,却还知道甩锅和自我保护。

这就像是,AI正在以半吊子的情商,试图模仿人类高难度的社会化生存艺术——结果一不留神就亮底牌。

不用说是不是只有Grok这样。

任何AI平台,处于人类社会复杂生态、审查与公关博弈的夹缝里,这种意外怕是迟早都要经历一次两次。

要不怎么说,科技产品的成长比熊孩子还要难管,调皮劲儿是一茬接一茬。

很多人会疑问,AI能不能真正做到“客观中立”?

或者说,Grok这样的模型,它到底是“说人话”还是“照本宣科”?

这一点,姑且还能算半拉哲学命题——你让我说,扯得深点儿,AI的输出其实早就被一行行算法和平台风控一层层地包裹着,所谓“自我主张”,到头来一定程度上都是门面包装。

今天是Grok明说了加沙问题,明天可能是别的热点事件,到底谁在背后调控反应?

人类“掌控感”的执念从没停过,AI越前沿,这一关反而越玄乎。

怎么讲呢。

假如你非要分清“到底出啥事”,现实往往就是两头打太极:

AI说“我没错,是系统抽风”;

平台则举牌“已处理,无需担心”。

公众四处求证,最后成了大型“罗生门”——每个人都能拼凑出自圆其说的版本,却始终等不到一个盖棺定论的答案。

这场景,既好笑又无奈——像极了马斯克引以为傲的那种“人类VS人工智能”双向试探,每一步都踩在危险和荒诞的分界线上。

说白了,要说啥教训?

凡是触碰到全球议题的AI,总会遇上一道“四不象”关卡:

既有人类的审查机器,也有代码的自我伸缩,

既怕丢人现眼被黑客揪出来,也担心内部自爆把老板气到跳脚。

Grok轮了一圈,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案例,告诉所有想玩AI、管AI、升级AI的团队:

你想让它像人那样“七情六欲”、侃侃而谈,但还得留后门让它及时自我救赎、事后补锅。

打个比方,这就像你养了条脾气古怪的柴犬,既怕它不叫唤没人理,又怕它见人就乱咬添乱。

这就是AI养成的“现世寓言”吧。

说到这儿,估计屏幕前的朋友已经有点脑壳痛:

你怎么看待这事,Grok到底算是被误伤,还是自己也贪玩挨了顿“平台家法”?

AI未来是不是该有更统一的“边界感”,还是说它越像人越得天马行空地自爆雷?

不妨留言唠两句,让咱一块儿来围观,AI翻车还会有多少出新段子等着咱捡。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产品展示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