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石墨加税160%:新能源产业链博弈与中国反制策略

2025-07-28 05:54:24 67

🔹核心事件:美国对华石墨关税飙升至160%,直击新能源产业链"心脏"

2025年7月17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进口的阳极级石墨初步加征93.5%反倾销税,叠加此前已有的721%反补贴税(针对两家中国企业)、30%对华通用关税及25%“301条款”关税,实际综合税率高达160%,即日生效。这一政策覆盖2023年价值3.471亿美元的进口商品,涉及碳含量≥90%的天然/合成/混合石墨——这类材料占电动汽车锂电池阳极成本的7%,却是全球新能源产业链的“隐形血管”。

📊关税构成:多重税率叠加形成"贸易壁垒"

🔹美方动因:保护本土产业还是政治博弈?

1. 产业保护:本土石墨份额从23%骤降至8%

美国活性阳极材料生产商联盟(AAAMP)指控中国企业通过“不公平补贴”低价倾销,导致美国本土石墨产业份额从2018年的23% 萎缩至2024年的8%。该联盟由Novonix、Syrah等五家本土企业组成,试图通过关税倒逼产业链“去中国化”。

2. 现实矛盾:本土产能不足与车企抗议

然而,美国59%的天然石墨和68%的人造石墨依赖中国进口,2024年进口量达18万吨(约2/3来自中国)。本土最大企业Westwater Resources的工厂2026年产能仅1.25万吨,不足中国单月出口量的1/10。特斯拉、松下、LG等车企强烈反对加税,直言“美国本土石墨质量与产能均无法满足需求”。

💥成本冲击:每辆电动车电池成本或涨超1000美元

咨询公司CRU Group测算,160%关税将使电动车电池每千瓦时成本增加7美元,整车电池成本上涨约1000美元,直接抹去韩国电池制造商“一至两个季度的全部利润”。特斯拉股价在政策宣布当日下跌0.7%,而美国本土石墨企业Westwater股价暴涨15%,市场反应凸显产业链撕裂。

🔹中国回应:外交表

态与立体反制策略

1. 外交回应:“互利共赢”暗示反制空间

7月18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强调:“中美经贸合作的本质是互利共赢,希望美方切实遵守市场经济规则。”尽管未直接提及反制措施,但结合2023年起实施的高纯度石墨出口审批制(国防及半导体用途需外交部联合审查),中方已通过限制洛克希德·马丁获取军工级石墨等案例释放信号。

2. 产业升级:高纯度石墨出口额增长41%

中国企业正加速产品结构优化:2024年高纯度石墨出口量增长23%,出口额增幅达41%,同时将高纯石墨工艺列为“限制类技术”,禁止外资通过合资获取核心专利。宁德时代计划2026年量产固态电池,从技术路线上减少对石墨的依赖。

3. 全球布局:“一带一路”矿产合作破局

头部企业通过海外产能规避关税:龙佰集团投资莫桑比克10万吨石墨矿项目(2026年投产),翔丰华在马来西亚设厂,杉杉股份研发硬碳负极技术,硅基负极产能2026年将激增230%。

🔹同步行动:中国七部委严打战略矿产走私

就在美方加税三天后(7月19日),国家出口管制工作协调机制办公室在广西南宁召开专项推进会,部署打击战略矿产走私出口。此次行动由商务部、公安部、国家安全部、海关总署等七部门联合开展,针对镓、锗、锑、钨、中重稀土等关键矿产,重点打击“伪报瞒报、第三国转运、内外勾结”等走私手法。

🔍打击重点:

建立联合执法中心,从严查办重大案件并公布典型案例;

将规避管制的境外最终用户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

发布《战略矿产合规出口工作指引》,要求企业强化尽职调查,严防物项流入军事用途。

专项行动已侦办多起非法出口案件,抓获一批犯罪嫌疑人,彰显中国对战略资源“零容忍、出重拳”的管控决心。

🔹全球产业链影响:短期震荡与长期重构

🇨🇳中国:压力转化为技术突破契机

短期:中小出口商面临订单萎缩,但头部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如贝特瑞转向航天级石墨)和海外布局维持竞争力;

长期:固态电池、硅基负极等技术突破将削弱石墨依赖,2026年量产计划或重塑全球电池材料格局。

🇺🇸美国:绿色转型目标遭遇现实阻力

成本高企:电动车售价上涨可能抑制消费,与《通胀削减法案》的绿色激励政策形成矛盾;

产能滞后:本土石墨产能2028年才能形成规模,短期内仍需依赖进口,政策目标与现实供应链存在“致命撕裂”。

🌐全球:供应链多元化艰难推进

澳大利亚、巴西等替代供应国产能不足,欧盟动力电池成本比美国低12%,私下加强与中国合作并抵制“经济胁迫”。国际能源署警告,石墨是“最易受供应风险影响的材料之一”,短期难以实现多元化。

🔹博弈本质:新能源时代的“资源控制权”争夺战

这场石墨关税风波,本质是中美在新能源产业链主导权上的战略博弈。美国试图通过贸易保护构建“去中国化”供应链,却暴露其**“想脱钩又离不开”**的困境——中国掌控全球90%的石墨加工能力,而美国本土产业“远水难救近火”。

对中国而言,应对策略清晰:以技术升级突破封锁(固态电池)、以全球布局分散风险(一带一路矿产合作)、以规则博弈捍卫权益(WTO诉讼+出口管制)。正如业内分析所言:“技术自主权才是最终决胜筹码”,当宁德时代的固态电池生产线在2026年启动时,160%的关税高墙或将沦为产业博物馆的“反面教材”。

(注:美国商务部最终裁定将于2025年12月5日公布,全球产业链将迎来关键转折点。)

#中美贸易战 #新能源产业 #战略矿产 #全球供应链 #固态电池

(数据来源:美国商务部公告、中国外交部发布会、CRU Group、国际能源署)

辉达娱乐介绍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