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王海容去看望李敏,孔东梅喊她阿姨,李敏纠正:叫她姐姐才对

2025-07-29 05:14:21 67

大家都记得毛主席在9月9号逝世,不过可能并不清楚,就在同一天,他的亲戚王海容也离世了。

王海容在毛主席身旁待了11年,深受信任,孔东梅认为,要是能与外公在同一天去世,这对王海容而言,或许算得上是一件幸事 。

【爷爷和“主席公公”的深厚感情】

说到王海容与毛主席之间有特殊关联,就不得不提到王季范,他是王海容的爷爷,他和毛主席有表亲关系。

王季范,本名叫邦模,于1884年在湖南湘乡弦歌乡出生。他的父亲是王文生,早些年担任过职位较低的官员。后来,王文生娶了湘乡唐家坨文家的二小姐文六妹。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文六妹与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是亲姐妹 。

实际上,王季范与毛主席是姨表亲,王季范比毛主席年长9岁,他在家族中排行第九,众人都称呼他为“九阿公”,毛主席则称他为“九哥”,二人关系颇为亲近。

毛泽东小时候,两岁起便住在外婆家。外婆很忙,没有空闲时间照顾他,于是让王季范、文运昌等人带他去私塾玩耍。然而毛泽东一到私塾就认真听讲,好似一个小旁听生。他格外勤奋努力,年纪尚小,就已将《三字经》《百家姓》等书籍背诵得十分熟练 。

王季范教了毛泽东《千字文》,王季范教了毛泽东《六言杂句》,王季范赠了毛泽东一本字典。在王老师的熏陶下,毛泽东在学龄前学到了不少超前的知识。

1898年,毛主席外公去世后,七舅和八舅分开居住。当时,王季范考入了湘乡东山学堂,在离开前,他将自己积攒的许多书送给了毛主席,还特意叮嘱他,要听从舅舅们的话。

那天,小毛泽东年仅五岁多,他牵着外婆的手,站在村口老松树旁,眼巴巴地望着表哥王季范,看着他越走越远,最终消失在田埂那头。实际上,王季范可算得上是毛主席的启蒙老师 。

毛泽东8岁回到韶山冲开始念书,那些基础学问对他而言轻松至极,原因是他早就具备学习天分,学起来毫无困难 。

多年后,毛泽东考入了湖南四师,这是一所学制为五年的学校。后来,他转入了一师。秋天来临之际,他进入了第八班。与此同时,王季范老师也来到一师任教。

湖南一师创办于1903年,对毛泽东而言极其重要。他与蔡和森、李维汉、何叔衡等人差不多同时进入该校,后来这些人都成为了中国革命中声名显赫的大人物。

毛泽东在求学途中,王季范是对他生活与学习助力极大的人。湘乡市政协的《文史资料》有所提及,毛泽东家中缺钱交高昂学费,王季范大方地拿出钱财,给了100块大洋资助他上学 。

毛主席一直牢记着这份恩情,在和王季范老师毕业后,依旧经常保持联系。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常常邀请王老师前往中南海相聚,每当跟家人说起此事时,总会说道:“九哥是我的贵人,要是没有他,就不会有我的今天。”这番话是他的肺腑之言。

1972年夏天,王季范老先生与世长辞,毛主席亲自送去花圈,花圈缎带上写着“九哥永垂不朽”,以此表达他深深的哀悼之情 。

【王海容和李敏年纪相仿,但要喊李敏为姑姑】

王海容于1938年在湖南长沙湘雅医院出生,她的父亲是王季范老先生的独子,其名为王德恒,并且王德恒还是一位烈士 。

那时王季范是长沙城里颇有名气的校长 。日军轰炸长沙后 ,王海容和她母亲前往韶山躲避 ,韶山是毛主席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

王海容小时候,尚无大名。王季范老先生学问渊博,备受尊敬。他从“大海能容成百上千条江河,因其容量大”这句古训中,挑选了两个字,为她取名“王海容” 。

小时候,家乡的小伙伴们都喜欢称呼她为“海伢子”,这个名字陪伴了她许多年。王德恒离世后,王海容便与妈妈相互依靠着生活,一直持续到如今。

长征胜利以后,听闻毛主席成为了咱们中国的领导人,王季范便打算让自家孩子前往延安,参与革命,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 。

毛泽民引荐王德恒前往抗大学习,王德恒毕业后返回湖南开展地下活动。遗憾的是,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他被特务盯上,交火过程中他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0岁 。

王海容三岁的时候,身边只有妈妈陪伴,爸爸的模样她几乎全忘了。长大后她才清楚,爸爸很早之前就为国家献出了生命 。

王季范听闻儿子离世,心痛至极。他打算悉心培养唯一的孙女王海容,期望她长大后有所作为。王季范格外用心,王海容在湖南读小学、初中时,皆在他的严格教导下完成学业,一路顺遂成长。

新中国成立以后,爷爷告诉王海容,她有个“大爷爷”,此人正是毛主席。当时王海容年纪尚小,她完全不敢相信毛主席居然与自己存在亲属关系 。

去北京之前,有人询问王海容有什么想吃的以及想要的东西,毛主席会尽可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当时王海容对北京不太熟悉,只是听同学们讲那里的苹果格外大且格外甜,于是她便萌生了想要品尝的想法。

王海容爷爷所言,便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爷爷讲主席公公十分喜爱孩子,还询问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思索一番后,表示想要一个篮球,原因是自己当下是校篮球队的一员 。

毛主席特别喜爱孩子,听闻这件事情后十分高兴。他亲自发出邀请,让王海容和她爷爷从长沙前往北京游玩。

到北京后,毛主席特意吩咐警卫员去迎接王海容等人,并且坚持要他们到中南海会面。王海容首次见到毛主席时,内心十分紧张,躲在爷爷身后不敢吭声。王季范轻声对她说:“见到毛主席,要称呼他‘公公’。”

王海容年纪不大,胆量也有点小,不太敢开口说话,然而她格外活泼,总是喜欢四处跑动。毛主席瞧见她这般活泼的样子,甚是喜爱,于是笑着询问她:“小家伙,你怎么不怕我呀?”

"你又不会害我,我干嘛会担心呢。"

毛主席面带笑容地询问:“王海容呀,我给你寄去的苹果,你没有为此生气吧?”王海容带着俏皮的神情回应道:“哪里会呢,我甚至还想着来一个篮球呢,只是遗憾你没有寄过来。”

王季范在旁边小声嘀咕,毛主席却没往心里去,笑着说道:“没事,她比李敏听话好多了。”后来王海容仔细思考,那个时候篮球是多么珍贵,主席怎么会轻易为自己走后门呢。

那次碰面,毛主席特意安排王海容去探望李敏,李敏年纪仅比王海容大两岁,然而按辈分算李敏是长辈,王季范告知王海容,见到李敏要称呼姑姑,见到李讷要称呼二姑姑 。

王海容对这两位小姑姑特别好奇,好奇为什么一定要这样称呼,直到长大后才明白这个规矩。不过这并不妨碍她俩三个成为关系非常好的姐妹淘 。

1958年秋天,王海容高中毕业了,她的成绩差一点没能考上大学,她独自悄悄跑到北京的一家化工厂当学徒,想着先干着,这样可以免得家里担心,这就是她先行动再告诉家人的缘由 。

一年后,王海容收到了喜讯,她小姑姑李敏要办喜事,李敏还亲自邀请了她,当时正值金秋好时节,王季范也被邀请去参加了婚礼。

给闺女办喜事,毛主席心情愉悦地亲自主持,在与王季范交谈过程中,得知王海容在化工厂上班,于是他劝导王海容,仍旧需要继续念书,不读书怎么会有大的成就呢!

毛主席看了自己所写的《我的经验》这篇文章,之后,他觉得自己还需要继续学习,才可以 。

毛主席给予鼓励,王海容因此重拾书本,她苦读了一年,最终成功考入北京师范学院。不久之后,她又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在那里深造英语,这为她日后成为外交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实毛主席在王海容中学尚未毕业的时候,就和她进行过一次格外有趣的聊天。王海容尽管年纪不大,却极其喜爱与毛主席交流。

毛主席询问王海容,毕业以后有什么计划,王海容回答说,自己还没有想好,毛主席笑着给出建议,可以考虑去考大学,因为现在国家非常缺人才 。

王海容表示,如今国家培养大学生花费颇高,她对自己能否考上没有十足把握。倘若考不上,她便计划去当工人或者农民 。

王海容小小年纪就知晓诸多长远之事,还与国家大事产生关联,这使得毛主席对她另眼相看。后来毛主席对王季范说道:“九哥啊,你实在是有福气,儿子优秀,孙女也出色,你瞧瞧海容,年纪这般小就懂得关心国家大事了。”

王季范带着些不好意思说道:“润之兄,别夸赞她了”,“她还得依靠你多多教导呢”。毛主席微笑着回应:“咱们都是一家人”,“不存在你我之分”,“培养孩子们咱们都有责任”。

毛主席所说的话,使得王季范兴奋了很长一段时间,王海容也被他这般高尚的品质深深打动,她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

大学时期,王海容心中始终铭记毛主席的教导,他努力学习新知识,自身学习成绩优异,而且热衷于思考新的想法,学院在教学方面出现任何问题,他都乐于提出建议。

王海容当时的思想颇为前卫,她对于北京的一些事情有着自己的看法,校长听闻后不住夸赞。后来毛主席特地将王海容的信转交给陆定一,还附上话语夸奖了她一回。

王海容这姑娘很有志气,她是王季范老代表的孙女,还是我的外孙女。若你想和她聊聊,告知我的秘书,让秘书安排时间 。

王海容专门抽出时间前往中南海拜见毛主席,向他表达感谢之情,感谢他给予的教导。毛主席看到她在学业上有所收获,便想要考查一下她的学识,微笑着询问:“你看过《红楼梦》吗?”

王海容表示她已经看过这本书了。

那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个角色呀?

“我两个都不喜欢。”

王海容特别佩服毛主席读书的那股劲头,她听说毛主席看书时眼睛将书翻了好多遍,在得知此事后,她心里的佩服之情就更强烈了 。

王海容发出抱怨,称天天都在学习英语,还表示自己不喜欢看那些圣经和佛经 。

毛主席叹了口气说道,做翻译这行,不了解这些是不行的,还问对方连《聊斋》都没看过吗,接着说那书里头的狐狸精一个个都很善良,还会主动帮人忙 。

王海容与毛主席交谈过好几次,之后,她发觉自己文化基础太过薄弱,于是下定决心要努力读书,并且还要挑选一些优秀的书籍来阅读。

王海容后来回忆,毛主席说话很风趣,毛主席知识十分渊博,毛主席特别重视教育,毛主席特别重视读书,毛主席对我们这些孩子寄予了厚望 。

【王海容看望李敏,孔东梅喊她姐姐】

王海容是来自湖南长沙的辣妹子,她经历过风雨,看透了人情冷暖,然而那股辣劲儿依旧十足,她性格直爽,说话干脆,做事风风火火,从不磨蹭 。

1963年,毛主席迎来70岁生日,按照古人的说法,“人生七十古来稀”,他格外思念自己的儿女们,于是派人去邀请他们前来团聚。

那天,王海容陪伴毛主席庆祝生日,桌上摆满了主席喜爱的老三样,厨师还增添了一碗长寿面以助兴致。和主席一同用餐,感觉格外亲近,就连摄影师都不禁拍摄了一张合影来留念。

那时候,毛远志与毛主席紧挨着站立,王海容也紧挨着毛主席站着,李敏怀里抱着毛远志的小宝贝女儿,这张照片对李敏而言特别珍贵,她始终小心翼翼地收藏着,唯恐哪一天就丢失了。

1974年,王海容担任外交部副部长一职,正式开启外交生涯。她虽与毛主席有亲属关系,然而工作时极为认真且全力以赴 。

王海容心里始终牵挂着毛主席,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会去看望他。孔东梅是李敏的女儿,她清晰地记得,大概在1979年冬天,王海容特意去看望了她的妈妈李敏。

李敏早就不在中南海居住了,毛主席已经离世三年了,然而她心里依旧格外难过,老是思念着爸爸。王海容见她这般模样,很是担忧她的身体,于是便亲自登门去看望她。

王海容那天披着一件有些陈旧的绿军装外套,她一进门,声音非常大。李敏看到他来了,赶忙叫孩子们出去打招呼。

李敏结婚之后,生育了两个孩子。1972年,李敏于上海产下一个女儿。毛主席为这个女娃取了名字,名为孔东梅 。

提到这个名字,其中含有一个“东”字,它是直接从主席的名字中选取的 ,主席还对秘书讲,“梅”字是由于他最为喜爱梅花 ,这一细微之处,流露出主席对外孙女深切的疼爱 。

孔东梅当时六岁,那时她已经能够记事了。她看到了一位和妈妈年龄相仿的女士,于是好奇地询问李敏:“妈,这位姐姐是谁呀?”

听完李敏所说的话,她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随后连忙去纠正孔东梅,说道:“嘿,她可不是你阿姨,你们在辈分上是同辈,应该叫姐姐才对。”,孔东梅脸上露出一脸困惑的神情,不过还是按照要求照做了,叫了声姐姐 。

王海容面带笑容,伸手轻轻拍了拍孔东梅的头,说道:“嘿,小东梅,你能够称呼我为海容姐姐哦。” 时间过去了好些年,孔东梅才突然明白过来,原来她和王海容之间存在着这样一层关系。

毛主席晚年的时候,王海容常常陪伴在其身边,众人都对这个小姑娘熟悉起来。1981年,王海容前往她爷爷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并且担任了国务院参事室的副主任 。

说起来,王海容是个个性鲜明的人,王海容是个能干的人,王海容比李敏更是如此,她穿着挺讲究,一看就是那时代的潮流范儿。

毛主席到了晚年的时候,王海容一边在其身旁工作,一边对其进行照顾,许多人都期望她能够撰写回忆录,然而她始终委婉拒绝,一直到2004年都没有开始动笔。

孔东梅已是成年人,她持续为外公外婆撰写回忆录,她寻找到王海容,打算合作创作一本关于毛主席晚年生活的回忆录。

王海容年岁已高,头发已然变白 。孔东梅曾与她交谈,提及想要撰写一本书 。王海容听闻后,非常干脆地应允了 ,说道:“书由你去写 ,我不介入 ,但我能够帮你寻觅一些资料 。”

孔东梅再次开始写作,她为王海容创作了一本回忆录,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改变世界的日子》。在售卖书籍时,她颇为激动地表示:“这本书中所包含的都是外公以往很少提及的外交方面的事情,我必须感谢为我提供资料的姐姐。”

【后记:】

在王海容心里,毛主席是她命中的贵人,毛主席对她有诸多教导,这些教导她会记一辈子 。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王海容得知此消息后悲痛不已。她伏在毛主席遗体旁大声痛哭,后来,王海容对李敏格外照顾,这可算是她对毛主席的一种缅怀与回报。

毛主席晚年的十年间,王海容始终没有离开,一直在其身旁陪伴着。这样一份特殊的情分,实在是让人感慨不已,内心也为之动容。

2017年9月9日,王海容在北京因病辞世,终年79岁。

必须得说,她将后半辈子都奉献给了中国外交事业,她是全身心投入其中的,而且她一辈子都没有嫁人 。

辉达娱乐介绍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