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不出、争不赢!美军上将急喊停:中国海军别扩了!

2025-09-10 22:07:16 53

美国海军上将那番话,估计让不少人听着都觉着新鲜。

他说啥呢?

说中国海军差不多跟美国平起平坐了,然后语重心长地劝咱们,差不多得了,别再继续大规模造舰了。

这话搁十年前,你敢信是从美国海军最高层嘴里说出来的?

要知道,美国海军在全球耀武扬威多少年了,“世界第一”的帽子戴得稳稳当当。

这才几年光景?

风向变得也太快了。

这位上将,海军作战部长萨缪尔·考德尔,今年7月在美国国会那场听证会上,可是半点没藏着掖着。

他形容中国海军扩张用的词儿是“夸张”,那份坦诚,连底下听着的议员们恐怕都有点愣神。

关键是他后面跟着的那句大实话,彻底暴露了底牌:美国造船业没有“灵丹妙药”,要想维持平衡,除非军舰建造速度翻倍!

这话分量太重了。

这可不是什么智库学者在报告里分析,也不是报纸专栏作者在评论,而是美国海军现行的最高指挥官之一,在代表美国海军发言的最高立法机构——国会面前,亲口承认了中国海军的实力飞跃,以及美国自身造船能力的巨大短板。

这是美国海军历史上破天荒的头一回,彻底撕下了过去那种“技术绝对领先”的优越感面具,焦虑感扑面而来。

为啥焦虑?

因为美国海军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对手的军舰像下饺子一样下水,而自家的船厂,却步履蹒跚,甚至有点走不动道了。

考德尔上将这番“苦口婆心”,表面上是劝中国克制,实则是在给自家海军争取喘息的时间和空间。

他那所谓的“381潜艇计划”蓝图再宏伟,眼下还只是纸面上的数字游戏,远水解不了近渴。

他深知,在造船效率这场硬碰硬的较量中,美国已经被甩开了不小的距离。

既然靠自己拼命造赶不上趟,那就动动歪脑筋,想方设法限制别人呗。

考德尔们打的算盘,其实就是想把几十年前的老剧本翻出来再演一遍——搞个类似《华盛顿海军条约》的东西,把中美两家的海军规模给框死。

大家别看现在美国海军舰艇总数也有小三百艘,但论起“新鲜度”和“战斗力”,那真是够呛。

先说说数量。

这两年各种相对靠谱的国际防务报告都显示,中国海军现役的各类主力舰艇、辅助舰船加起来,稳稳当当超过了370艘。

这数字本身已经足够让美国同行们头疼。

更要命的是,这数字还在往上蹦。

根据一些追踪全球海军力量的独立观察机构分析,按照中国这几年新舰下水、老舰退役的节奏推算,到明年,也就是2026年,中国海军的舰艇总数突破400艘大关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甚至大胆点的预测已经看到了455艘这个数字。

反观美国海军,他们自己也承认,现役能随时拉出去打仗的舰艇,大概在290艘左右。

数量上差了将近一百艘!

这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

数量差距还在其次,美国军舰的老龄化问题才真正致命得像颗定时炸弹。

你去翻翻美国海军的舰艇名册,服役超过30年的“老家伙”比比皆是。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

这款一度象征美国海军强大防空火力的战舰,大多数都是上世纪80年代下水的“老兵”。

现在还在服役的几艘,平均年龄早就超过了35岁大关,舰体疲劳、设备老化的问题极其严重。

其实早在2020年,美国海军自己就把它们列入了退役清单,想早点送它们“退休”。

为啥没全退?

还不是因为后续舰艇跟不上!

现在勉强维持着个位数的在役数量,后续舰?

影子都没见着。

驱逐舰方面,美国海军的主力是“阿利·伯克”级。

这型驱逐舰确实曾经风光无限,但问题在于大部分早期型号(Flight I/II型)装备的还是老掉牙的“无源相控阵雷达”(SPY-1D)。

这种雷达技术体制,跟中国近几年大批量建造服役、装备先进“有源相控阵雷达”的052D型驱逐舰相比,保守估计,技术差距在两代以上。

雷达是现代海战的“眼睛”,眼睛不如别人亮,这仗还没打就输了一半。

更别提这些“伯克”级驱逐舰本身舰龄也不短了,最早的几艘也奔着30年去了。

老舰扛旧炮,战斗力还能剩几成?

真是让人捏把汗。

说一千道一万,美国海军当下困境的根源,就是一个字:造!

造船能力,或者说造舰能力,已经成了美国海军最大的软肋和心病。

问题的严重性,远远超出了外界之前的普遍认知,甚至让美军高层自己都感到绝望。

看看美国现在的军用造船家底吧。

别看美国是个海洋大国,历史悠久,能真正承担起海军主力战舰建造任务的船厂,硕果仅存的只有四家:通用动力旗下的巴斯钢铁厂(Bath Iron Works, BIW)和电船公司(Electric Boat, EB),以及亨廷顿英戈尔斯工业公司(HII)旗下的纽波特纽斯造船厂(Newport News Shipbuilding)和英戈尔斯造船厂(Ingalls Shipbuilding)。

就这四根顶梁柱,撑起了整个美国海军未来舰队的建造希望。

这数量别说跟中国拥有众多大型现代化船厂的规模比了,就是跟自家过去的辉煌时期比,也是寒酸得很。

硬件设施的“历史感”,更是让人瞠目结舌。

这些船厂很多关键生产设备,简直是工业博物馆的活化石。

比如位于夏威夷的珍珠港海军造船厂(Pearl Harbor Naval Shipyard),那是维修美国太平洋舰队航母和核潜艇的核心基地。

你能想象吗?

那里的一些大型机床、起重设备,服役年龄比很多现役水兵的爷爷岁数还大!

有些核心设备的出厂铭牌上,清清楚楚地刻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日期,使用年限轻轻松松超过90年!

一台机器用了将近一个世纪,就算保养得再好,精度、效率、可靠性还能剩下多少?

老设备动不动就趴窝,修起来配件都难找,严重拖慢工程进度。

硬件老掉牙,软件——也就是人才,更是断档得厉害。

造船,尤其是复杂的军舰制造,是门技术活,更是辛苦活。

切割、焊接、装配、管线铺设……这些工种不仅劳动强度大,环境也相对艰苦(噪音、粉尘、狭小空间等)。

更要命的是,美国国内制造业外流几十年,完整的产业工人培养体系早就断了线。

加上这些年美国就业市场偏向金融、科技、服务业,年轻人宁愿去送外卖、写代码,也不愿意钻到船船舱里搞焊接。

船厂开出的薪资待遇,比起硅谷大厂或者华尔街,吸引力实在有限。

这就导致了严重的技术工人断层:经验丰富的老技师、老焊工、老管工退休一个少一个,年轻人不愿意学、不愿意干,后继乏人。

美国造船行业协会的报告多次指出,熟练技工短缺是美国造船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

船厂想招个合格的焊工,有时候比找工程师还难。

硬件老化、人才凋零,带来的直接恶果就是:几乎所有海军大型造舰项目都在严重“拖堂”!

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GAO)这几年发布的报告,字里行间都透着对美国海军造舰进度的焦虑和无奈。

报告明确指出,美国海军造舰项目正处于近25年来最糟糕的状态。

几个标志性的超级项目,延期情况触目惊心:哥伦比亚级战略核潜艇,美国未来几十年海基核威慑的基石,首艇的完工时间铁定要延后至少12个月。

这等国之重器都能拖延,可见问题之深。

福特级核动力航母的3号舰“企业”号(CVN-80),交付时间预计要延迟18个月。

航母可是美国全球霸权的象征啊,这也能拖?

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是美国水下攻击力量的主力。

最新的批次(Block V),两艘艇的交付时间至少延后24个月(两年!)。

这直接影响了美国海军水下舰队的更新换代。

最新一代的星座级护卫舰(FFG-62),被视为补充美国海军水面舰艇数量、执行低强度任务的关键一环。

但它的首舰交付,预计要延后整整36个月(三年!)。

这些延期的背后,是天文数字般的成本超支和战略窗口期的不断丧失。

美国海军自己都急得跳脚。

在国会听证会上,考德尔上将也不得不拿出这些冰冷的数字来佐证他的观点:美国当下的造船业,是真真切切的“拉胯”。

他自己都哀叹,除非有“灵丹妙药”,否则根本不可能扭转这种僵化、低效的局面。

他还特别提到了澳大利亚核潜艇项目(AUKUS协议的一部分),暗示美国连盟友的订购(本质上是把部分建造任务转包给美国船厂)都无力承接,更别提满足自己庞大的防务需求了。

造船业的深度衰退,让美国海军维持舰队规模和更新换代的计划几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看着自己家船厂“锈迹斑斑”,造新舰龟速爬行,而太平洋对岸的新舰下水礼炮隔三差五就响一回,美国某些人的心态彻底失衡了。

既然自个儿不行,那歪招就来了。

考德尔上将们最近开始鼓噪一个新点子:想拉着中国签个类似于当年《华盛顿海军条约》的协议,把中美两家的海军规模给“框住”,设定个上限,美其名曰“避免军备竞赛失控升级”,维护海上和平稳定。

这听起来似乎挺有道理?

但只要你稍微扒一扒这层“和平”外衣,看看里面的里子,再翻翻历史书,就知道这纯属是美国为保住自己海上霸权地位的一厢情愿,甚至可以说是“耍流氓”。

《华盛顿海军条约》(也叫《五国海军条约》)是1922年签的,主角是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这五个当时的海军强国。

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没几年,欧洲被打成了废墟,各国经济都残了,老百姓苦不堪言,重建家园、恢复民生是头等大事。

大家是真打不动了,也造不起了,巨额军费成了压死骆驼的稻草。

所以这五个国家坐下来谈判,核心就一条:限制主力舰(主要是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规模。

条约规定死了大家主力舰的总吨位天花板:美英各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意各17.5万吨。

还规定了单艘战舰的最大吨位和主炮口径。

说白了,是在大家都打不动、造不起、有共同利益(休养生息)的前提下,达成的一个“集体裁军”妥协。

这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现在呢?

美国想把近一百年前的老剧本,硬套在21世纪20年代的现实上,这不是痴人说梦是什么?

时代背景天差地别!

现在可没有什么一战刚结束的废墟等着重建。

中国正处于和平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的海洋权益、海上贸易通道的安全,与国家的发展、人民的福祉息息相关。

我们发展强大的现代化海军,根本目的非常清晰明确:就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我们有漫长的海岸线需要守护,有广阔的海域需要巡逻,有遍布全球的、关乎国计民生的海上贸易航线需要保护。

这一切,都是维护国家正当权益的必需,是防御性的、基于自身安全和发展需求的正当建设,跟历史上列强为了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而进行的扩张性军备竞赛,有着本质的区别!

美国现在想拿个老掉牙的条约模板来限制中国建设与自己国际地位和国家利益相匹配的海上力量,这公平吗?

合理吗?

说穿了,这就是一种彻头彻尾的道德绑架!

是典型的“自己跑不快,就想把跑道上的对手腿绑上”的霸权逻辑。

自己造船业拉胯,造不出来,竞争不过,不去深刻反省自身产业结构、教育体系、政策导向的问题,反而转过头来对发展势头良好的对手搞舆论战,扣帽子,设障碍。

这心思,真当别人看不明白?

大家心里都跟明镜似的。

美国海军高层现在公开呼吁限制中国海军规模,恰恰反证了他们内心深处的认知:在海军力量建设这场马拉松里,按照现有的节奏跑下去,美国是真的争不赢中国了。

他们感到了恐慌,这种恐慌源于自身实力的相对衰落和那份霸权地位的动摇。

考德尔上将的“呼吁”和美国设想的“海军条约”限制,像两面镜子,清清楚楚映照出美国当下的战略困境。

这种焦虑并非空穴来风,其根源在于美国自身实力的相对衰落,特别是其引以为傲的工业基础——造船能力的崩塌式崩溃。

军舰老化、技术滞后、船厂破败、人才断档、项目延期……这一系列问题相互纠缠,形成了一个美国短期内几乎无法解开的死结。

造船业的衰退,是美国制造业空心化、产业工人培养体系崩坏的一个缩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美国海军高层自己也清楚,除非有“奇迹”发生,否则根本无法快速逆转这种趋势。

正因为清楚自己“造不出”、“赶不上”,焦虑才转化为一种“损人不利己”的策略:限制对手。

但这条路注定是死胡同。

时代不同了。

中国发展海军的根本逻辑是基于国家主权和安全以及发展利益的正当需求,是为了守护而非扩张。

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完备的工业体系,拥有被全球市场验证过的强大的高端船舶制造能力(想想我们的商船订单量),这些都为海军建设提供了坚实可靠的物质基础。

美国想用一纸脱离时代背景、罔顾双方发展需求本质不同的不平等条约框架来束缚中国,无异于刻舟求剑,是天方夜谭。

中国不可能、也绝不会接受这种损害自身核心利益的限制。

美国军政高层这次罕见的公开表态,其价值在于它撕掉了一层窗户纸。

它以一种近乎悲鸣的方式承认了一个美国过去极力否认或模糊化的事实:在海军力量的竞赛场上,美国曾经引以为傲、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巨大优势正在快速消逝,中国海军的崛起已成不可阻挡之势。

考德尔们试图通过“呼吁”和设想“条约”来争取时间和空间,但这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的缓兵之计,根本无法撼动中国基于自身需求稳步推进海军现代化的决心和步伐。

与其费尽心思琢磨如何给竞争对手“使绊子”,美国不如沉下心来,正视自身问题,想想如何重振本国的基础工业、培养技术工人、革新僵化的防务采办体系。

这才是维系其海军力量的治本之道。

把自己的衰落归咎于他人的进步,用限制他人来掩饰自身的不足,这种心态和策略,终究是饮鸩止渴。

太平洋足够宽广,容得下两个大国。

但前提是,有的国家必须摒弃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和霸权逻辑。

中国海军的前行,是为了守护这片蓝色国土和连接世界的航路,航向清晰而坚定。

至于美国的焦虑和那些不合时宜的“条约”幻想,恐怕终究只会化作太平洋上的几缕微风,消散在历史的浪潮里。

辉达娱乐介绍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