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吓唬中国?5架轰炸机带180枚导弹扑向辽宁舰?美智库兵推曝光

2025-08-02 06:41:15 53

2025年7月,五角大楼一份价值10亿美元的军备订单引发全球关注。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将加速量产AGM-158C远程反舰导弹和AGM-158XR超远程巡航导弹。

这两款导弹被美军视为“改变亚太战场规则”的核心武器,其中AGM-158XR的射程首次突破1800公里,相当于从菲律宾吕宋岛发射可直接覆盖中国东南沿海关键军事基地。

而AGM-158C则凭借隐身设计和人工智能目标识别系统,成为美军对抗中国航母的“头号利器”。

令人警惕的是,这批导弹的生产线已全速运转。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计划将年产量提升至1100枚,以满足美军“一周打光库存”的紧急战备需求,根据美国智库推演,若台海爆发冲突,美军每天需消耗数百枚此类导弹,现有库存仅能支撑7天。

一、AGM-158C:隐身智能导弹如何锁定中国航母

AGM-158C的核心优势在于“隐形猎杀”能力。

这款导弹采用菱形弹体设计和特殊涂层,雷达反射截面仅相当于一只海鸟,可避开大多数舰载雷达探测。

2024年美国海军综合测试中,4枚AGM-158C实现编队协同突防:它们通过数据链共享目标信息,自动分配攻击角度,最终同时击中移动靶船。

这种“导弹群”战术专为突破中国海军“宙斯盾”级驱逐舰的防空网络设计。

导弹的智能识别系统更显致命。

它搭载无源红外传感器,能捕捉舰船发动机的热辐射信号,即使航母关闭雷达进入无线电静默,仍会被精准定位。

2023年美军模拟攻击演练显示,一架B-1B轰炸机携带24枚AGM-158C(实际满载为36枚),在1500公里外齐射导弹。

靶场数据证实,即便拦截率高达95%,剩余导弹仍可重创航母甲板与舰岛。

目前该导弹已完成多平台部署:B-1B轰炸机可挂载36枚,F/A-18E/F舰载机携带4枚,P-8A反潜巡逻机也能搭载。

2025年初,美军进一步测试F-35C的内置弹舱适配方案,试图将隐身战机与隐身导弹组合成“双隐杀阵”。

二、AGM-158XR:1800公里外的斩首武器

2024年9月,美国空军在“航空、航天和网络”会议上首次展示AGM-158XR。

其型号后缀“XR”代表“极限射程”(eXtreme Range),通过三大技术实现射程翻倍: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减轻结构重量;流线型弹体降低空气阻力;新型涡扇发动机提升燃油效率。

这使射程从AGM-158B的1000公里猛增至1800公里,媲美“战斧”巡航导弹。

该导弹特意强化对地下指挥所的打击能力。

其453公斤级穿甲战斗部配备延时引信,可钻入30米深土层后引爆。

美军内部报告提到,若从日本冲绳基地发射,可覆盖中国东部沿海地下指挥中心;若由关岛B-52H发射,则能威胁内陆纵深目标。

生产线兼容性成为量产关键。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复用AGM-158C的80%生产设备,将导弹单价控制在344万至371万美元。

相比之下,中国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单发成本超千万美元,数量劣势可能被美军“低成本饱和攻击”策略抵消。

三、亚太导弹网:菲律宾与日本成前沿堡垒

美军“泰丰”陆基中程导弹系统已在菲律宾吕宋岛完成实战部署。

该系统实为海军MK41垂发系统的陆基版,可混装射程500公里的标准-6导弹与2600公里的战斧巡航导弹。

2025年7月“护身符军刀”演习中,美军从澳大利亚荒漠发射标准-6,成功击中海上移动靶标,验证了“陆基反舰”新战术。

严峻的是部署扩散态势。

日本陆上自卫队高层2024年8月考察美国刘易斯基地时,特意在“泰丰”发射车前合影。

日媒披露,美军计划2025年内将“泰丰”系统运抵九州岛,与菲律宾基地形成“南北夹击”火力轴心。

至此,美国在亚太已建成9处导弹基地,其中菲律宾占4处,均配备全天候警戒的导弹发射车。

四、兵推背后的战略:180枚导弹淹没中国舰队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2023年台海兵推暴露了美军作战逻辑:推演设定解放军发起两栖登陆时,美军5架B-1B轰炸机从关岛起飞,在解放军反舰弹道导弹射程外(约1800公里)齐射180枚AGM-158C。

尽管兵推结果显示美军将损失两艘航母与300架战机,但导弹饱和攻击最终“逆转战局”,即便95%被拦截,剩余9枚仍可瘫痪辽宁舰。

这种战术依赖庞大的弹药基数。

然而美军现有AGM-158系列库存仅够支撑一周高强度冲突。

为弥补缺口,美军同步推进“迅龙”计划:用C-130运输机空投导弹发射托盘,单次可投送32枚AGM-158XR。

2024年测试中,改装运输机在菲律宾海成功击中1500公里外目标。

五、导弹的致命缺陷

AGM-158C的实战能力仍存疑点。

2021年美国防部测试评估局报告指出,该导弹软件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多次崩溃,硬件故障率超预期30%。

海军F/A-18E/F战斗机搭载的1.1版本导弹被迫返厂升级,而空军B-1B搭载的型号因兼容性问题未被要求整改。

成本压力同样棘手。

AGM-158XR虽实现量产,但美军需采购超千枚才能形成有效威慑。

俄乌冲突消耗了美军大量库存,军工复合体产能已接近极限。

为此美军另辟蹊径,研发单价仅3万美元的“快速击沉”制导炸弹,试图用数量优势对冲中国反舰导弹的代差。

中国反介入体系的反制同样凌厉。

火箭军部署的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速度超10马赫,从发射到击中1500公里外目标仅需8分钟。

而AGM-158XR亚音速飞行需耗时1.5小时,期间易遭拦截。

美军内部承认,若中国先发制人打击亚太基地,半数导弹可能在机场被毁。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新闻动态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