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巨富少年”推翻茅台神话,身家突破百亿

2025-08-31 18:24:50 100

以后去岳父家,别带白酒了,就带块显卡呗。

现在的茅台听到这句话,可得觉得挺有道理的,打败它的未必只是同行,可能还会是那些跨界过来的高手。

飞天茅台价格一跌到底,没想到茅台又输了一局——股价也掉了。曾经稳坐A股股王宝座的茅台,想不到自己居然有被超越的一天,榜上有名的对手,居然还是那些八竿子打不着的AI。

没料到就在这两天,寒武纪的股价突然像火箭一样蹿起来,市值直冲6000亿,一度还超过了贵州茅台。许多投资者一夜之间账户就多了几万、几十万。

这么猛的上涨,连寒武纪自己都出来提醒投资者注意风险,可大家的狂欢倒没因此减弱,反倒更热火朝天地跟着欢腾了。

高盛迅速出了一份研究报告,把寒武纪的目标价直接提高了50%,涨到1835元,折算成市值差不多7700亿。就连市盈率(也就是股价与每股盈利的比例,用来衡量股票合理性的指标)也高达五百多点,和之比,英伟达的市盈率才57.8。

有人在问,寒武纪到底是啥来头,竟然能赶上茅台的股价。这公司或许大伙刚知道不久,在AI芯片圈里,寒武纪算是少数几家从指令集、架构到底端完全靠自己研发的国内AI芯片企业,还衍生出不少称号,比如“寒王”或者“中国版英伟达”。

让人想不到的是,最开始的寒武纪,完全算得上是个“无经费、无论文、无人问津”的“三级无”研究项目。研发环境也特别艰难,团队干活时,把行军床直接搬到工位边儿,一熬就是一整夜,连创始人都被批评成“不务正业”。

曾经被嘲笑的小透明,竟然一跃成为了如今的“寒王”。不少人觉得,因为AI正是现在全民瞩目的热点领域,作为搞AI的领军企业,寒武纪受到关注也就不足为奇了。

问题就来了,搞AI概念的公司可不少,为什么偏偏寒武纪的市值飙得这么快、这么高呢?

中科大那位曾被称作“网瘾少年”的学生,现在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啦。

靠十年的努力,终于闯出一片天。

寒武纪背后那两位江西男人,怎么也绕不开“天才”这俩字。

毕竟,从前半辈子的经历来看,连那些小说里那种爽快男主都没有胆子这么写。

哥哥陈云霁14岁就开始在中科大少年班学习,那个时候别的同龄孩子还在慢慢适应大学生活,他已经到了19岁就参与了龙芯3号芯片的设计工作。

弟弟陈天石比哥哥小两岁,也算是个传奇人物。16岁就加入了中科大少年班,在深度学习算法方面表现出非凡的天赋,整天忙着钻研计算机,说他是“网瘾少年”也许一点都不过分。

两兄弟那张带点年代味的童年照片,真是满满的回忆,让人忍不住怀念那段纯真的时光。

这两个兄弟都挺有出息的,除了学习之外还迷上了打游戏。也就难怪,很多人都说,他们的父母简直是“基因彩票”中奖了。

不过说到这儿嘛,也只是个天才在家里秘密上演的传奇,能让无数中国人心跳加速、情绪起伏,离不开这两人之后做出那“叛逆的决定”。

当时,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一次内部汇报里,陈云霁和陈天石两兄弟就冒出个挺大胆的想法:研发一款AI芯片,来满足人工智能对算力那大大的需求。

因为这个项目实在太冷门了,很多人都搞不清楚AI到底是啥,听说他们兄弟俩连20万的资金都没能争取到。

毕竟那会儿英伟达也才卖游戏显卡,整个全球半导体圈子都对这个领域不怎么关心,甚至觉得那根本不现实。

陈云霁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曾感叹:“就像在一片漆黑里乱摸,不清楚哪儿是指引、哪儿是出口,甚至都不知道有没有出口。”

不少人都以为这两兄弟只是随口一说,谁也没想到,这支小团队竟然一直在这个方向默默钻研,到了2015年,就开发出了全球第一款专门为深度学习设计的处理器原型芯片。

要说推出芯片还算不上规模多大,在那个很多人还没听说过AI的年代,陈天石他们就敢在这个“冷门”赛道上孤注一掷。直到在芯片上市的第二年,陈天石就毅然辞职创业,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投资管理平台中科算源一起,成立了北京中科寒武纪科技,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寒武纪。

这个时候,英伟达也逐渐重视起AI芯片的问题,甚至迈出了大步,成为世界上最顶尖的AI芯片企业,也抓住了第一波AI带来的红利。

相比之下,虽然寒武纪在规模和动作上显得没有那么响亮,也没有英伟达那么出名,但随着美国政策的限制,大家都能真真切切感受到中国AI芯片的巨大潜能。

2017年9月,华为推出了人工智能手机芯片“麒麟970”,让人惊讶的是,这款芯片的核心竟然就是搭载的寒武纪1A处理器!

这次,很多人开始真正感觉到这个公司的一些实在的东西。

想要赶超英伟达,这一阵子不少人都在拼劲全力。

它押了一样东西。

不过,好日子也没持续太长时间。

凭借华为的大客户,寒武纪一举扬名,还顺便把以前被误会的污名给扳回来了,上市也算是圆满成功了。到2020年7月,寒武纪在科创板顺利挂牌,第一天市值就突破了1000亿。

说来也巧,华为帮了大忙,结果也拖了后腿。很快,华为宣布自己研发芯片,那下子,从之前的客户变成了竞争对手。上市那会儿,算是寒武纪的顶峰时刻,但随即之后的日子就一路走低了,步入了“下坡路”。

在赚钱这块,股东们可不太高兴。从2020到2023年,寒武纪不仅没赚到钱,反而一直在亏损。资本市场的反应也挺灵敏的,一度让寒武纪的市值跌到200多亿。

果然不出所料,寒武纪又一次成了众人吐槽的对象:难道真要凉了?AI到底有没有戏?那仨兄弟是不是纯粹在搞钱玩?

不过几年时间,一下子飙到6000亿,寒武纪又一次用事实告诉我们,市场其实还是小看了它。到底是啥让寒武纪再次摆脱低谷,重振雄风?

拼尽全力去干一件事,为的就是还能活下来。

大家都明白,前头英伟达虎视眈眈,后面华为等大佬又在拼实力,但寒武纪的创始人偏偏不信那些迷信,把所有身家都押在了为了搞定中国的AI芯片这件事上。

大家都懂,要把AI产品和商业两头兼顾,难得很。不过陈天石却豪气喊话:“我们这一代创业者的责任,就是把冷板凳坐热。”

他心里很清楚,光靠一款智能终端芯片卖给别人,风险大得很,而且也挺被动,所以下了狠心决定——既然要干,就干最难的事:把云、边、端各种场景的智能芯片都包揽下来。

按照这个想法,寒武纪推出了一整套云端推理和训练芯片,以及边缘计算相关的产品线,还为所有的产品搭建了统一的基础系统软件和工具链。不断扩大版图,也让自己找到了更多的“金靠山”,前五大客户带来的收入占比超过80%,这样才能保证公司不倒。

自己折腾研究,只为了干成“头儿”

光靠有人“输血”还不够,想扳回一城,靠的还是十年如一日的“真金白银”不断投入。

夸张到什么程度呢?咱们说,到了2023年,寒武纪的营收才7.09亿,可他们在研发上的花费竟然高达11.18亿,简直是营收的两倍还多,真是大手笔,毫不手软呀。

到了2024年,研发投入虽然略微收敛点,但仍旧占据了营收的91.3%,达到了10.72亿,差不多800人左右的研发团队,占比接近80%,个人感觉压力也是挺大的。

这么大手笔的投入,换来的是累计申请了2774项专利,其中97%都是发明专利,还在芯片领域不断带来技术上的突破。

这时候,寒武纪也不放过任何中国人用AI的场景。像自家的MLU-OPS算力调度平台,已经适配了90%的国产框架,还在不断提升DeepSeek-V3大模型的推理能力,真是拼尽全力在大众中露脸。

即使投入如此巨大,寒武纪自2016年成立以来累计亏损超过50亿,陈天石依然毫不隐藏自己的野心,“如果智能时代真的到来,肯定会出现新的领导者。我不藏着掖着,寒武纪想成为这个领头羊。”

做到这个份儿,寒武纪被看作中国AI“众望所归”的现实也就没啥稀奇的了。

到底是真泡沫还是真底气呢,真让人琢磨不透。

得靠真本事才能讲得清楚。

现在,许多人对寒武纪的看法明显分成了两种阵营。

有人觉得,它更靠时代的势头,企业的实力远比不上那个风口带来的冲击,估值里也存在不少泡沫;而另一部分则认为,是因为企业自身打磨出了强有力的产品护城河,风口的推动只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

其实很难说清楚谁对谁错,但可以肯定的是,面对AI这个大潮流,寒武纪绝对不是第一个冒头的公司,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加入的角色。

现在在AI圈子里,大家都心照不宣地觉得,国产芯片的时代,已经悄悄到来了。

原本,国内的云计算企业特别是互联网公司,普遍偏爱采购英伟达的AI芯片,但这些年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像寒武纪这样的国产AI推理芯片,也逐渐进入了不少国产企业的采购名单,因为它们同样能够满足AI推理的计算需求。

IDC的调研透露,2024年中国本土的AI芯片出货量已经突破了82万片左右,国产芯片大概占了30%左右。专家预计,随着国产化步伐的加快,今年年底,这个比例还会提升到40%左右。

毕竟还属于新兴行业,国产芯片企业挺多的,暂时还没出现一个绝对的垄断局面,也就是说,目前还没有哪家能一枝独秀。如果能早点抓住下一个AI细分算力的风口,谁就可能抢占更多的先机,机会自然多一些。

要让人彻底改变对寒武纪的偏见,恐怕还得靠它再次用实际的成绩来证明自己,就像以前那样,用实实在在的表现来打脸。

在赚钱这块儿,确实靠实力说话,表现得越来越亮眼了。其实,它的营收能力已经有明显的提高了。

寒武纪刚发布了半年报,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到了28.81亿,比去年同期猛增了4347.82%;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是10.38亿,上一年同期还亏损了5.3亿,实现了大逆转。

这算是个不错的开局了,接下来寒武纪要做的事就是稳住盈利的态势,一边持续拓展收入,再一边把资金投入到研发中去,形成良性循环,也是在向英伟达学习经验。

这个圈子其实挺局促的,要想把“回头客”搞好,得下点功夫,留住老顾客,才有可能越做越大。

毕竟,AI芯片从以前的小众概念变成了目前的热门风口,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加入,比如华为昇腾、海光、昆仑芯啥的,这也就意味着寒武纪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对客户来说,性价比和实际效果最重要,别看那些空空如也的估值或者融资额,有啥用?

寒武纪仍然不能放松警惕,得不断推出更多真正拿得出手的“绝活”。这样才能在行业里稳住脚跟,不会像昙花一现那样一晃就没踪影。

毕竟,中国的“芯片新王”再多也不算稀奇,真厉害的是能守住这个宝座,才是硬本事。

新闻动态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