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最强核潜艇南海撞山事件:撞它的到底是什么神秘“大家伙”?
2025-10-07 22:04:49 149
“控制室,声呐发现可疑回声,初步判断为海洋生物群,距离约3海里。”蒂姆·米勒通过内部通讯器,向“康涅狄格”号控制室报告。
这艘美军“海狼”级核潜艇正赴南海执行侦察任务,艇长科里为避开监测点临时改航线,所用海图为半年前更新,标注该区域无危险物。
不料10月2日上午,潜艇艇艏突发巨响并剧烈震动,仪表盘掉落、人员受伤,紧急上浮后发现艇艏凹陷、声呐罩损坏,撞了未知物体。
更意外的是,所谓“海洋生物群”实为未标注的海底山,且潜艇此前与货船碰撞致声呐灵敏度降15%,这一隐患未被察觉。
专项调查已发现航线变更未核查的问题,后续还会暴露哪些战备漏洞?受损潜艇的维修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01
2021年9月中旬,美国海军“海狼”级攻击核潜艇“康涅狄格”号从圣迭戈海军基地出发,缓缓驶入太平洋。
艇长布雷特·科里中校站在控制室,看着仪表盘上跳动的数据。
水下排水量9142吨,最大潜深610米,搭载8具660毫米鱼雷发射管,可携带MK48重型鱼雷和“战斧”巡航导弹,这是美军最先进的攻击核潜艇之一,设计初衷是对抗苏联核潜艇,造价高达30亿美元。
此次部署,“康涅狄格”号的任务是前往南海执行“水下侦察任务”,具体是监测南海周边国家的水下通信线路和舰艇活动。
出发前,艇员们进行了常规训练,包括紧急上浮、损管演练,但没人想到,一个月后,这艘“海上幽灵”会在南海海底撞上“硬骨头”。
2021年10月2日上午,南海某海域,海面风平浪静,阳光透过海水,在水下200米处形成微弱的光斑。
“康涅狄格”号正以12节的速度潜航,控制室里一片安静,只有仪表盘的蜂鸣声和呼吸声。
声呐操作员蒂姆·米勒坐在声呐室,面前的屏幕上显示着海底地形的回声图像。
按照原定航线,这片海域标注为“平坦海底,无大型障碍物”,他的任务是监测周边是否有其他舰艇。
突然,屏幕上出现一个模糊的回声信号,米勒皱了皱眉,调整声呐旋钮,试图放大信号。
信号强度不高,形状不规则,有点像成群的深海鱼群。
“控制室,声呐发现可疑回声,初步判断为海洋生物群,距离约3海里。”米勒通过内部通讯器报告。
指挥长科里中校正盯着海图,手指在图上划过。
原定航线要经过一片浅海区域,为了避开某国的水下监测点,他前一天临时决定变更航线,往西北方向偏移了15海里。
新航线的海图是半年前更新的,标注为“水深2000米以上,无危险物”。
“收到,继续监测,保持航向。”
科里回复,没有要求核查回声信号的具体性质。
他不知道,那不是鱼群,而是一座未被标注的海底山。
这座山从海底升起,顶端距离海面约1800米,正好挡在“康涅狄格”号的新航线上。
上午10点15分,“康涅狄格”号的艇艏突然传来一声巨响,“咚”的一声闷响穿透艇体,整个潜艇剧烈震动。
控制室里的仪表盘纷纷掉落,咖啡杯摔在地上,褐色的液体溅满地板。
科里中校没站稳,摔在海图桌上,额头撞出一道血痕。
“怎么回事?!”科里捂着额头大喊。
“艇艏撞击!艇艏撞击!”舵手的声音带着颤抖,“深度计失灵!压载水舱报警!”
声呐室里,米勒的屏幕彻底黑了,声呐设备因撞击损坏,他赶紧按下紧急按钮,红色的警报灯瞬间照亮整个潜艇,刺耳的警报声此起彼伏。
住舱里,不少艇员正在休息,被撞击震得从床上摔下来,有人撞到衣柜,有人被掉落的行李砸中,惨叫声和呼喊声混在一起。
“紧急上浮!紧急上浮!”科里爬起来,抓住控制台,下达命令。
舵手立刻操作压载水舱排水,潜艇开始快速上浮。
上浮过程中,艇体又轻微震动了两次,像是在海底刮擦到了什么。
10点23分,“康涅狄格”号的指挥塔浮出水面。
科里通过潜望镜观察四周,确认没有其他船只后,下令打开舱门,通风换气。
同时,医护兵带着急救箱冲向住舱,清点受伤人员。
共有11人受伤,其中2人重伤(肋骨骨折),9人轻伤(擦伤、挫伤)。
医护兵用绷带缠住伤员的伤口,给骨折的艇员固定夹板,受伤最重的机械师被抬到医务室,靠氧气瓶维持呼吸。
02
撞击发生后,科里第一时间联系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司令部,报告“发生水下碰撞,需紧急维修”。
司令部回复:“立即驶往关岛阿普拉海军基地,途中保持无线电静默,避免暴露位置。”
“康涅狄格”号的艇艏声呐罩已经破裂,内部的球形声呐阵列损坏,压载水舱有两处渗漏,虽然核反应堆未受影响,但潜艇无法再下潜,只能以水面航行的方式前往关岛。
10月2日下午,“康涅狄格”号调整航向,以8节的速度向西行驶。
艇员们分成两班,一班负责驾驶和观察,一班进行临时维修。
机械师们用钢板堵住压载水舱的漏洞,电工检查电路,确保导航设备正常。
受伤的艇员躺在医务室,轻伤者轮流帮忙,整个潜艇弥漫着紧张又压抑的气氛。
米勒坐在声呐室,看着损坏的设备,心里满是自责。
他后来才知道,当时屏幕上的回声信号不是鱼群,而是海底山。
“我不该只看信号形状,应该结合水深数据判断的。”
他跟身边的副手说,声音低沉。
科里则在控制室里反复查看新航线的海图,试图找出问题。
海图上确实没有标注那座海底山,只有一行小字:“此区域部分海底地形未完全勘探,建议谨慎航行”。
“我以为半年前的更新已经覆盖了所有危险点,没想到……”
他揉了揉太阳穴,疲惫地靠在椅背上。
10月7日上午,“康涅狄格”号终于抵达关岛阿普拉海军基地。
当潜艇缓缓驶入码头时,基地的吊车和维修人员已经等候在岸边。
海军摄影师拍下了潜艇的受损情况:艇艏左侧凹陷,声呐罩完全变形,外壳有明显的刮擦痕迹,像是被巨大的石头撞过。
当天下午,美军成立专项调查小组,登艇进行初步检查。
调查人员查看了航行日志、声呐记录和艇员的证词,很快发现了第一个疑点:临时变更的航线没有更新危险标记,指挥层也没有要求声呐室进行二次核查。
03
2021年10月10日,美军调查小组在关岛召开第一次听证会,“康涅狄格”号的主要艇员全部到场。
首先作证的是米勒。“当时我发现回声信号后,报告为海洋生物群,因为信号强度和鱼群相似,而且海图上标注这片海域没有障碍物。”
米勒坐在证人席上,双手放在膝盖上,“我没有计算水深和信号反射强度的比值,这是我的失误。”
接着是科里中校。
“变更航线是为了避开监测点,这是司令部批准的任务要求。”
他解释,“我查看了更新后的海图,没有发现危险标注,所以没有要求二次核查。我以为声呐操作员会做好判断。”
调查小组负责人、海军少将约翰·迈耶追问:“你知道这片海域‘部分未勘探’吗?海图上有标注。”
科里点头:“知道,但我觉得半年前的更新应该已经补充了数据,而且潜艇当时在200米水深,海底山的顶端在1800米水深,按常理不会撞上。”
迈耶拿出一份南海海底勘探报告:“南海海底地形复杂,板块运动频繁,每年都会形成新的海底山或海沟,现有的海图更新周期是1年,半年前的更新没有覆盖这座新形成的海底山。它的高度每年增长约10厘米,2021年刚好达到1800米,正好挡住了你的航线。”
调查还发现了更多问题:“康涅狄格”号在2021年4月曾发生过一次事故。
当时它在圣迭戈海军基地码头停靠时,与一艘民用货船发生轻微碰撞,造成艇体外壳轻微刮擦。
美军当时的评估报告称“仅需简单维修,不影响作战部署”,但实际上,那次碰撞导致声呐设备的灵敏度下降了15%,只是没有被检测出来。
这次事故中,灵敏度下降的声呐无法准确识别海底山的回声信号,间接导致了误判。
更严重的是战备管理漏洞。
调查小组查看了“康涅狄格”号的训练记录,发现2021年上半年,艇员的水下地形识别训练仅进行了2次,远低于海军规定的“每月1次”。
科里解释:“因为部署任务紧急,训练时间被压缩了。”
此外,为了隐蔽侦察,“康涅狄格”号在南海潜航时关闭了部分主动探测设备,只使用被动声呐监测周边环境。被动声呐无法主动探测前方障碍物,只能依靠海图和回声信号判断,这进一步降低了环境感知能力。
2021年11月1日,美军公布初步调查结果:“康涅狄格”号撞山事故是“多重人为失误导致的事故,叠加南海复杂的海底地形隐患”,具体包括:临时变更航线未更新危险标记、声呐操作员误判信号、指挥层未按规范核查、设备灵敏度下降未检测、训练不足和关闭主动探测设备。
当天,美军宣布解职“康涅狄格”号的舰长科里、副舰长帕特里克·卡瓦诺和士官长贾里德·伊顿,理由是“对事故负有主要责任”。
04
2021年11月中旬,“康涅狄格”号在关岛进行临时维修后,被拖船拖往美国本土的普吉特湾海军造船厂。
这里是美军唯一能维修“海狼”级核潜艇的船厂。
12月5日,潜艇抵达造船厂,工程师们进行了详细的损伤评估,结果比预想的更严重:
1.艇艏声呐罩完全损坏,内部的AN/BQQ-5D球形声呐阵列报废,需要重新制造(这种声呐的制造周期长达18个月,造价1200万美元);
2.压载水舱有3处结构性损伤,需要切割外壳后焊接新的钢板,再进行防腐蚀处理;
3.艇体前部的肋骨有5根变形,需要更换高强度合金肋骨;
4.导航系统的陀螺仪因撞击偏移,需要重新校准,部分电路需要更换。
“‘海狼’级核潜艇的设计比较特殊,艇体采用HY-100高强度钢,维修时需要专用的焊接设备和材料,国内只有我们船厂有这个能力。”
造船厂工程师汤姆·威尔逊在接受海军采访时说,“而且很多零部件已经停产,需要重新设计和制造,这会延长维修时间。”
维修方案确定后,造船厂开始分阶段施工:
第一阶段(2022年1月-2023年6月):切割艇艏损坏部分,更换变形的肋骨和压载水舱钢板。工程师们先用激光测量艇体的变形程度,再用专用机床切割损坏的钢板,然后将新的HY-100钢板焊接上去,焊接后还要进行水压测试,确保不渗漏。
第二阶段(2023年7月-2024年12月):制造和安装新的声呐阵列。声呐制造商雷神公司需要重新设计AN/BQQ-5D阵列的内部线路,然后用钛合金制造球形外壳,再将2000多个声呐单元安装进去,最后进行调试。
第三阶段(2025年1月-2026年10月):校准导航系统,更换电路,进行整体测试。包括水下潜航测试、声呐性能测试、武器系统测试等,确保潜艇恢复到事故前的作战状态。
整个维修过程需要耗费5年时间,总费用约8000万美元,其中声呐阵列占1200万美元,钢板和肋骨更换占1800万美元,人工和设备租赁占3000万美元,其他费用2000万美元。
“这相当于再造半艘‘弗吉尼亚’级核潜艇(造价约18亿美元),但‘海狼’级只有3艘,我们不得不修。”
普吉特湾海军造船厂的一位负责人说,“如果放弃维修,美军的水下作战能力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在印太海域。”
05
“康涅狄格”号撞山事件曝光后,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南海周边国家。
中国外交部多次表示:“美军应停止在南海的军事挑衅活动,公布事故的完整信息,对南海的海洋环境和航行安全负责。”
美军则在2021年12月发布《潜艇安全航行指南》,对南海等复杂海域的潜航做出新规定:
1.禁止在未完全勘探的海域临时变更航线,如需变更,必须提前24小时核查最新的海底地形数据;
2.声呐操作员发现可疑回声信号后,必须进行二次核查(结合水深、反射强度等数据),指挥层需亲自确认;
3.不再允许为隐蔽而关闭全部主动探测设备,至少保留一套低功率主动声呐,用于探测前方障碍物;
4.增加艇员的水下地形识别训练,要求每月至少1次,每季度进行1次复杂海域的模拟演练;
5.对所有核潜艇进行设备检修,重点检查声呐和导航系统,排除灵敏度下降的问题。
此外,美军还调整了南海的潜艇部署:减少“海狼”级的单独部署次数,更多采用“弗吉尼亚”级核潜艇,并与盟友(如日本、澳大利亚)共享南海海底地形数据,试图填补勘探空白。
但南海的隐忧并未消失。
南海海域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海底地形复杂,有大量未被标注的海底山、海沟和火山,仅靠美军的调整,难以完全避免类似事故。
而且,美军在南海的侦察活动并未减少。
2022年以来,美军核潜艇在南海的活动次数仍保持每月2-3次,只是更注重航线规划和设备检查。
2023年10月,“康涅狄格”号的维修进入第二阶段,声呐阵列的制造接近完成。
米勒已经被调往其他潜艇,担任声呐部门负责人,他在接受采访时说:“那次事故让我明白,在海底,任何一个小失误都可能导致大灾难,我现在每次值班,都会反复核查每一个信号。”
科里则退役回到家乡,他在回忆录里写道:“我为那次事故负责,也希望美军能从中学到教训。先进的装备不代表不会出错,敬畏海洋、遵守规范,才是潜艇航行的第一准则。”
截至2024年5月,“康涅狄格”号仍在普吉特湾海军造船厂维修,预计2026年才能重新服役。
这艘曾经的“水下霸主”,用一次惨痛的事故,给美军的潜艇部队上了一堂代价高昂的安全课,也让世人看到了南海水下潜藏的复杂与危险。
新闻动态
热点资讯
-
1.玉兔 2025 年运势妙:事业往上走,爱情暖到爆,好运不停歇
- 1
- 玉兔 2025 年运势妙:事业往上走,爱情暖到爆,好运不停歇
- 2025-07-19
- 1
-
2.能否父子同台❓C罗踢到2027年将是42岁,届时迷你罗也已1
- 2
- 能否父子同台❓C罗踢到2027年将是42岁,届时迷你罗也已1
- 2025-07-02
- 2
-
3.怀旧过后是巅峰,巅峰到头有黄金!为啥《剑灵》也怀旧上瘾了?
- 3
- 怀旧过后是巅峰,巅峰到头有黄金!为啥《剑灵》也怀旧上瘾了?
- 2025-07-05
- 3
-
4.口碑神作《桃源小神医》,最让人难忘的章节,高能不停,品别样人
- 4
- 口碑神作《桃源小神医》,最让人难忘的章节,高能不停,品别样人
- 2025-07-10
- 4
-
5.俄罗斯提议,让联合国五常为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但俄方必须参与
- 5
- 俄罗斯提议,让联合国五常为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但俄方必须参与
- 2025-08-25
- 5
-
6.联发科定制芯片机会超400亿
- 6
- 联发科定制芯片机会超400亿
- 2025-09-03
- 6
-
7.农发行新余市分行发放1.3亿元水利建设贷款
- 7
- 农发行新余市分行发放1.3亿元水利建设贷款
- 2025-08-31
- 7
-
8.原来还真有特殊体质,真的很惊讶,我竟然一只手数不过来了?
- 8
- 原来还真有特殊体质,真的很惊讶,我竟然一只手数不过来了?
- 2025-08-03
- 8
-
9.普京又求助中国,俄乌停战或靠中国调解,和平才是最佳选择
- 9
- 普京又求助中国,俄乌停战或靠中国调解,和平才是最佳选择
- 2025-08-25
- 9
-
10.《王牌对王牌9》阵容大换血,沈腾降级新身份,流量C位背后藏着
- 10
- 《王牌对王牌9》阵容大换血,沈腾降级新身份,流量C位背后藏着
- 2025-08-29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