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为官经验:为官之人,要学《解厄学》中这条自保方法

2025-08-02 18:41:40 106

曾国藩消灭太平天国后,立下大清王朝天字号第一奇功,他也面临很大的危机。

一是遭到朝中政敌的嫉妒,开始想方设法弹劾他,比如金陵城破之时,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逃逸一事,就被朝中的很多人大做文章,要他追究攻城将领的责任。这个攻城将领,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

二是朝廷要曾国藩追查金陵太平天国财宝的下落。由于湘军长期没有发军饷,导致将士们攻破金陵后,把金陵洗劫一空,也没有发现金陵有太平天国留下的财宝。

任何一件事,都让曾国藩无法脱身。可是,他为何还能善始善终呢?就凭这一点,曾国藩的为官方法,就值得我们去好好研究。

曾国藩的所有为官方法,都是从历史典籍中获得,从他的方法来看,为官之人,一定要去学一学《解厄学》中这条自保方法。曾国藩系统的为官方法,在《曾国藩为官绝学:升迁有道》中有详细讲解,点击下方卡片链接即可订阅:

我们先来看《解厄学》中的原话:

上求贤,毕其功而志易。

意思是说:当权者招贤纳士,一旦功成便会改变心志。

如果懂得当权者的心思,就能自保了。

一、当权者招贤纳士,是为了帮助自己建功立业。

在封建社会,对大部分当权者来说,他们爱贤敬贤,完全是一种利用。

曾国藩深谙这一点,因此,在为官过程中,他格外小心,对权力始终保持警惕之心。

我们通过一件事就可以进行说明:

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月十八日,朝廷发布谕旨:

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着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并浙江全省军务,所有四省巡抚、提镇以下各官,悉归节制。浙江军务,着杭州将军瑞昌帮办。

朝廷的决定,并不是真心信任曾国藩,而是要利用他,全力以赴消灭太平天国。

从朝廷下发这道谕旨的时间来看,是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把肃顺等八大顾命大臣扳倒后,给予曾国藩的一项特权。

满朝文武大臣都知道,曾国藩是在肃顺的保举下,才被任命为两江总督。这说明曾国藩是肃顺的人。

曾国藩手握大军,又处于与太平军作战的关键时刻,朝廷的态度,将决定曾国藩的行为。

慈禧太后为了表示对曾国藩的信任和器重,自然要有所表现。

慈禧太后确实是一个很有气魄的女人,她破天荒让曾国藩节制四省,几乎把整个南方都交到曾国藩的手中了。

让一个总督节制四省,这样的事例在清朝的历史上十分罕见。

曾国藩自然明白慈禧太后的心思,立即上折请辞节制浙江军务,并说自己即使没有节制浙江的权限,也会竭尽全力,绝不会愧对朝廷。

慈禧太后自然不会同意曾国藩的请求,她非常清楚,要想消灭太平天国,就必须让曾国藩尽心尽力。

这是一种利用。

二、当权者一旦事业有成,贤士在他们眼中就一文不值了。

当权者对贤士既然是一种利用,就有抛弃的时候,这就是为何在封建社会,兔死狗烹的事屡见不鲜的原因。

曾国藩悟透了当权者的心思,也找到了自保的方法。

曾国藩攻入金陵,宣告太平天国覆灭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即宣布裁撤湘军。

清朝入关以来,就忌惮汉人官员掌管兵权。随着太平天国兴起,朝廷任命大量地方团练大臣,发展地方武装力量,也是为了消灭太平军。

太平天国覆灭后,湘军的使命已经完成,如果此时曾国藩还手握兵权,朝廷怎会放心他呢?

曾国藩裁撤湘军,就是为了让慈禧太后看到他的忠心,以避免他日灾祸。

曾国藩的行为,让慈禧太后的态度立即有了改变,对攻打金陵中出现的失误,一概不予追究了。

不贪图权位,是曾国藩自保的秘籍,也是他能善始善终的原因。

参考资料:《曾国藩全集》《解厄学》(图片为配图,图源自网络或者AI生成,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客多文史

辉达娱乐介绍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